城市规划发展方向
1. 规划编制思路的改革
问题 1 :拿来主义(缺乏研究和创新)
不研究本城市或规划对象的特点,不研究新问题,不求突破或创新,一味套用原理和规范,或者照搬其它城市模式。
改革方向 1 :由 “ 拿来 ” 走向 “ 研究 ”
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规划对象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去研究和把握。规划研究是城市规划编制非常关键的工作或环节。香港重视城市规划研究的思路和实践为我们开展城市规划研究提供了经验。当前盛行的 “ 专题报告 ” 是基于研究思路的非常规成果形式,是应坚持的方向。
问题 2 :惟美是图(追求理想蓝图)
追求完美,用静态的 “ 理想 ” 图纸来表达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表现种种(略)。
改革方向 2 :由 “ 结论 ” 走向 “ 过程 ” ,由 “ 远期 ” 走向 “ 近期 ”
城市规划编制思路应该由重 “ 结论 ” 转向重 “ 过程 ” 。该规划编制思路下的成果应该为过程中的变化提供适应性的多种选择。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头戏是 “ 远期 ” 而不是 “ 近期 ” 。我们把法定五年后就需要进行修编的远期规划看得如此重要,不能不说是个误区。长期被冷落了的 “ 近期建设规划 ” 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建设部颁发了《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将出台的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把近期建设规划作为专项规划。
问题 3 :英雄主义(盲目定位)
从局部出发,而不是从系统出发,盲目进行城市发展和建设定位,包括城市性质、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城市产业、城市形象、城市特色、城市景观等。
改革方向 3 :由 “ 因子 ” 走向 “ 系统 ”
确立大系统、大时空观。淡化 “ 因子 ” ,强化系统优化意识。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发展战略规划,落实宏观规划对微观规划的作用;研究和完善体系规划,包括城镇体系、形象体系、特色体系、景观体系等。
问题 4 :功能主义(传统目标)
一切从功能出发,用地选择、交通组织、设施布置等皆围绕 “ 功能合理 ” 做文章。把城市资源仅仅当作满足功能需要的条件,经济价值观念淡薄。
改革方向 4 :由 “ 资源 ” 走向 “ 资产 ” ,由 “ 功能 ” 走向 “ 经营 ”
城市资源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的有限性,也在于它的价值性,城市资源是城市的资产,能带来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不仅仅要利用好资源来建构 “ 合理 ” 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也要善于将 “ 合理 ” 秩序转化为城市资产,由 “ 功能 ” 型城市规划向 “ 经营 ” 型城市规划转化。
2. 编制对象的改革
2.1 问题:重城轻乡(头重脚轻)
城市规划主要解决城市问题,不关注乡村问题。
2.2 改革方向:由 “ 城市 ” 走向 “ 城乡 ”
《城市规划法》将修改为《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对象将由单一的城市转向城市和乡村。研究乡村问题、研究城市化对城市带来的影响、协调城乡关系,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规划编制的重要任务。
3. 编制方式的改革
3.1 问题:独角戏
采用委托方式,好歹都一家之言,缺乏竞争,质量得不到保证。
3.2 改革方向:由 “ 委托 ” 走向 “ 招标 ”
放开设计市场,运用竞争机制,采用招标方式。欢迎国外和省市外的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国内和省市内的规划设计。但要避免盲目和炒作。
4. 编制内容的改革
4.1 问题:面面俱到
规划内容多,包括很多专业规划,轻重不分,实施监督检查依据不明确。
4.2 改革方向:由 “ 同样 ” 走向 “ 强制与指导 ”
严格把握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增强规划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对具有可变性、不宜把握的非强制性内容进行指导性规划。
5. 编制成果的改革
5.1 问题 1 :理想化
用具象的建筑或景观来表达大规模地区的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景观规划的意图。
改革方向 1 :由 “ 具象 ” 走向 “ 控制 ”
具象成果适合近期要实施的项目。对于大规模地区的项目应该采取控制规划的成果形式。重点地段或重要建筑群及景观可采用意向性的具象成果,作为具体设计时的参考,不宜作为规划实施的依据。
5.2 问题 2 :非数字化
规划资料和文件的处理方式陈旧,效率低;在很短时间内面对面地进行规划成果技术审定,准确性不够。
改革方向 2 :由 “ 文档 ” 走向 “ 电子档 ” ,由 “ 会审 ” 走向 “ 网审 ” 。
充分应用 3S (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定位技术、遥感技术)技术,全面实行自动化信息管理;采用网络评审方式,建立网络评审专家库,建立规划评审技术标准系统。
6. 编制单位的改革
6.1 问题:稳坐钓鱼台
规划设计单位的等级和设计范围分明,上了等级便旱涝保收;隶属行政管理部门的设计单位可稳坐钓鱼台,不求上进也有保护伞。
6.2 改革方向:由 “ 事业 ” 走向 “ 企业 ”
规划设计单位逐渐向企业管理模式转化,参与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规划设计质量的全面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