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提交国务院审批

办公厅关于对大型商业网点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


商务部关于贯彻实施《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的通知


商务部 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 ------ 黄海部长助理在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国务院将颁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
未来四大趋势

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商业网点规划动态
做好城市商业
网点规划


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避免重复建设 中国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

发达国家商业网点建设的经验

加强商业网点规划提升商业服务功能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黄海部长助理在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4年9月7日接受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让世界了解中国栏目采访

据《国际商报》 2004 年 6 月 28 日 刊载北京首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希来 教授的文章“商业地产:跟踪目标消费人群”

据《大地视角》 2004 年第三期报道:“大型社区商业发展出路”王希来——北京首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据《北京楼市周刊》2004 年6月11日 报道:“众专家交锋中国 MALL ”

据《京华时报》2004年6月17日 报道: 秀水市场将撤市变路

据《国际商报》2004年6月21日 报道: “我国商业地产全线飘红”











美国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启示




“即便中国不能从美国的成功中学到什么,也能从美国的失败中学到一些东西。”苏解放在本次分享会的一开始,简要介绍了APA,之后没有直接讲美国的成功规划经验,也没有去回顾现代规划理论的兴替,而是就中美国情和发展阶段做了一番对比:





在上面这张PPT中,左上为深圳,右上为芝加哥;左下为北京,右下为纽约。苏解放点评道:中美两国在城市外观上,相似点很多。



上面这张PPT的内容,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说的分别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浪费土地、空气污染、水污染、拆除古建筑等问题,另在场所有人比较惊讶的是下面一张PPT:



左图是美国遭遇严重污染的河流(苏解放补充道:1960年代,美国克利夫兰市凯霍加河竟然因为油污污染,着起大火!河水都能着火,可见美国的环境污染也曾严重到什么程度。)中图是“卡特里娜”飓风后的新奥尔良,其中白色建筑是当地的抽水泵站(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城市规划之糟糕);右图不是北京,而是80年代的芝加哥,在场的听众以为是1880年代,不料苏解放特意补充强调:“1980年代”。
在上述比较的基础上,苏解放列出了美国城市规划的五条失败教训:



在承认中美共性的基础上,苏解放希望中国尽量少犯美国人历史上的错误,也希望万科在开展业务时,贯彻绿色建筑理念。
接下来是分享会的主要内容:美国规划的六条大成功经验。



第一条是发展公共交通,城市规划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城市首先意味着人的聚集,而非建筑的聚集,而城市交通要服务的也是人,而非车。发展公共交通是应对城市规模扩张的优先选择。



苏先生在这一节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是“以公交为导向的发展”(英语: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TOD),他举了上面华盛顿的例子,左图中的红圈处开有地铁口,所以人和建筑就向优质交通资源处汇集;右图中间的绿线是交通干线,城市也依此干线对称分布。
第二条是城市中心区应采用高密度路网。如下面这张是曼哈顿,左面列出了这种结构有益于商业活力的五个特点:



虽然浦东号称中国的曼哈顿,但苏先生指出,这只是表面上的像,在路网规划和商业模式上完全不同:



上面这张PPT里,浦东和曼哈顿的天际线虽然很像,但是如果你深入到它们的路网里,就会发现,前者仍然是“郊区型商业”(苏先生指出,左下图最右边是金茂大厦的门,但被停车场挡着,行人根本没法走进去),而后者是“都市型商业”。 第三条是营造城市绿色空间。



这里苏先生以纽约为例,上图中右下方大面积的绿色为中央公园,城市中心区采用方便行人而不是汽车的高密度路网(可以比较北京的情况)。
第四条是保护历史传统。苏先生指出,光保护单个历史建筑是不够的,城市规划必须保护城市的肌理(urban fabric),如华盛顿的“城市肌理”就是这样的:



第五条成功经验是完善的土地规划管理法规。比如下图,是芝加哥的天际线:



但需要注意:这不是芝加哥城的全部,而只是它受法规保护的一小部分(约1平方公里)。看看这张俯视图,你就明白了:



最后一条是所谓“绿色基础设施”,苏先生为了解释这个概念,用了一张PPT做对比:



左图中的水泥河渠属于“灰色基础设施”,它是强加给自然的一种管理方式;右图中石头垒成的人行道不仅排水效果好,而且还利用绿色植物吸收积水,看上去也赏心悦目,属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案例。绿色基础设施主要针对水资源,其三大关键词是:减速、贮存、渗滤。



绿色基础设施使用不当的最著名例子是新奥尔良,上面左图中,新奥尔良的大部分居民区位于低于海平面的蓝色区域,存在巨大隐患,而1932至2000年间,大规模水利工程破坏了当地的湿地系统(橙色),从而使这座城市失去了洪水屏障,最终导致了右图水淹全城的惨剧。
苏先生是个中国通,交谈中不时冒出几句汉语,他对中国的情况也相当了解,比如他列出的中国“短视规划”之风:



最后,他对未来的中国城市规划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协作单位


 

Add.: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路4号院7号楼 4层 Post: 100102
No.4 WangJingnLu Buliding7,4th floor,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 100102, R.P.China.
Tel:(010) 56101820、
Fax:(010)85584647
mobile phone: 13801296278 周一 - 周五 9:30 - 18:30
Email:bjccca@126.com
http://www.bjccca.
com

aoba